党校人始终不变的初心,就是为党育才、为党献策,这也是党校的独特价值所在。翻开AG百家乐官网建校75年历史,20世纪60年代魏伯愚、杨慧雯等老校长老同志援藏支教,开创了我校援藏工作的先例。进入80年代,我校又有四位青年教师赶赴西藏那曲地委党校援藏支教,两代人的援藏故事生动演绎了党校初心,成为校史上令人难以忘怀的光彩一页。
1963年7月,魏校长赴西藏支援工作,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党校党委书记、副校长,杨慧雯等同志也积极赴藏工作。他们克服高原缺氧等种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困难,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为西藏党校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魏校长遭受冲击,宣布“解放”后,恢复了党校副校长职务。1973年8月,他调回上海工作,任上海工人政治学校副书记、副校长。1977年10月,上海市委决定恢复上海市委党校,老魏参加了市委党校复校的筹备工作,并任市委党校副校长。我与魏校长自1974年起相识相知,并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工作。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与我们几个年轻教员如同忘年交,时常平等交心聊思想、感怀人生话前途,令后辈非常敬仰、深得教益。当时,我们最喜欢听他讲年轻时奔赴雪域高原援藏工作的动人故事。他长期在高原缺氧的艰苦环境中工作,虽然落下了心脏肥大等高原后遗症,但是依然精神乐观、为人通达。他虽然在“文革”中遭受政治冲击,但是始终坚守党校初心,无怨无悔、不离不弃忠诚于党校事业。他的丰富人生经历,对我们小青年来说,简直是百听不厌的传奇故事,体现了强大的正能量。
自1986年起,王国初、徐国勤、叶明献和我,作为党校教师中的“小字辈”,先后援助西藏那曲地委党校支教,延续了上海市委党校援藏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奉献精神。人们通常喜欢把西藏称为“世界屋脊”,海拔很高、氧气稀薄,不少地方人迹罕至,充满神奇色彩。当初,西藏那曲地委党校校长卢秀璋专程赶到上海,请求上海市委党校帮助他们解决党政干部大专班的师资问题。市委党校每年派两个教师去那曲地委党校支教,年轻教师受校领导委托和老前辈鼓舞,毫不犹豫、克服困难、鼎力支持。
那曲人称“羌塘高原”,是令人生畏的海拔4500米(雪线)以上的雪域高原!即使在盛夏季节,青草只能长到2寸高,草原上竟然长不出一颗树!十里不同天,一日有四季,这是磨练意志、锻炼毅力和淬炼品格的艰苦环境。初到那曲,我们曾经拜访过几个长期在那曲工作和生活的上海人,他们都说在这里工作生活时间久了,几乎个个心脏肥大、气管扩张,人人都患有高原病。
1987年4月,我和叶明献同一批援藏支教。当时,我们的孩子都只有2岁多,接到通知、克服困难、立马就走。我们从上海飞到成都,两天后飞拉萨,在那曲驻拉萨办事处先住宿一周,适应高原环境。拉萨海拔3600多米,比那曲的环境好多了,高大粗壮的古树不少,风和日丽,温暖如春,人称“日光城”。在拉萨期间,藏族同胞听说我们要去那曲支教,目瞪口呆、大为惊讶、很是佩服。我们初到拉萨和那曲的第一关,就是过缺氧关。有位男教师因缺氧而导致心脏出问题,经过西藏军区医院高压氧仓治疗才康复;一位女教师爱干净,拎了半桶水擦桌椅,刚抹几下就昏倒在地,送医抢救。我瘦弱多病,体重长期在108斤左右徘徊。刚到世界屋脊很不适应,刷牙呕心、喝汤欲吐、说话气急、走路脚飘、每天清晨浑身难受,斜靠床头2小时左右才迷迷糊糊到天亮。在最难受的时候,天旋地转、脸色苍白,实实在在地感到上气不接下气、人生就差一口气的时候,好像五脏六腑都要吐出来了。在拉萨一周之内,我吸过三次氧,都是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抱着草绿色的“氧气枕头”补充一下救命之气。吸氧时间从20分钟、10分钟、5分钟依次递减,防止过度依赖氧气,提高高原生活适应能力。
在那曲党校刚开始讲课时,我总是大口喘气、大量喝水,边缺氧边讲课、越讲课越缺氧,整天头疼脑涨、昏昏沉沉,懒得说话、躺平就睡。我整整花了两个月时间的调整,才算渐渐适应高原缺氧的恶劣环境。然后,骑自行车到那曲党校四周转转,或者与明献徒步到周边牧区走走看看,后来还能与学员在雪域高原蹦蹦跳跳打篮球。有一次,我居然兴致所至连续运动了20分钟,开始找到一点点“适者生存”“勇者无畏”的感觉。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40多位大专班的中青年学员,除了几位汉族援藏干部之外,绝大多数是藏族学员,他们迫切需要解决大专文凭。我的教学任务是给大专班讲授科学社会主义课程,叶明献主讲语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由两人共同承担。不少学员起早贪黑地苦读,学习精神令人感动。我们也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明献教语文善于提高藏族同胞的汉语写作能力,谈起学生那些充满情趣的范文很有成就感。我动脑筋把“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与教材,梳理出108句核心观点,有序排列、精心编印、逐一讲解。勉励学员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和回答现实问题,大大提高了他们理论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一次在假日期间,那曲地委党校四、五个汉族教师约我们一起登山游玩。其实那山就是绵延不绝的丘陵,虽然山不陡峭、路不险峻,但是在高原地带爬一层楼的耗氧量,相当于平地登十几楼的能耗。因为缺氧气喘、头疼人乏,每爬一、二座山,就有人半途而退、抽身离去。最后,环顾四周,只剩下我一个人走走停停,连爬了五、六座山。我走得最远、爬得最高,进入人迹罕至、山峦起伏的浩瀚群山之中,独享着大自然的美好盛景。放眼望去,湛蓝湛蓝的苍穹笼罩着广袤的草原,头上飘浮着洁白如雪、千姿百态的硕大云团,脚下踩踏着绿草如茵、无边无际的“绿色地毯”,芳草的清香扑鼻而来,我不由自主地敞开胸怀、深深呼吸,顿觉沁人心扉、心旷神怡。近地是郁郁葱葱的青山、稍远是绵延起伏的碧绿色波涛、再远是淡绿浅蓝色水墨画般的镜像、更远处是灰白相间、云雾朦胧的意境。抬眼望去,广阔无垠的藏北大草原尽收眼底。我漫步在空旷无人的广袤原野,犹如人在画中走、画中有我在。置身大漠苍凉的雪域高原,穿越时空的遐想油然而生,心头顿时冒出陈子昂的著名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此景此情,如梦如幻、如痴如醉,非常享受、终生难忘。
由世界屋脊登山的体悟,联想到我在党校的教学生涯,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人世间有很多道理是相通的。这次登山给我的启迪是:同在一条大道上奋进,刚出发时人多势众,平坦路上兴致甚浓;但是人到半山路更陡,在崎岖山路上攀登、在坑坑洼洼中强行、在缺氧状态中玩命,免不了产生困惑和彷徨、无奈和焦躁,甚至会消沉和迷失。中途折返、抽身离去,就意味着放弃初心、功亏一篑。人生拼搏,最后的胜利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任何一项艰难事业的成功,都需要有韧性和毅力。其实,从事党校教研工作,并不需要特别聪颖的天赋,勤能补拙、天道酬勤。你只要有一定的资质和执着,认定一个明确方向执着追求、瞄准一个既定目标始终拼搏,就能后来居上取得成功。只有历经磨难、百折不挠,才能铸就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当你锲而不舍、坚守到底,“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也印证了“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在生活中,初心易得,始终难守。这段终身难忘的经历,成为我人生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援藏援疆工作的同志一般都能享受组织安排的一些特定待遇,但是,因为当年我们不属于上海市计划内的援藏任务,援藏支教纯粹是兄弟党校之间的友情支持和无私贡献,所以我们没有享受什么优惠待遇。我们生活条件是差的、工作环境是苦的,但是,我们的境界是崇高的、内心是充实的、情谊是深厚的、人生是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