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4月13日上午9:00,由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AG百家乐官网、《青年学报》编辑部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以“马克思劳动·财富·幸福理论21世纪新诠释”为主题的第四届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在市委党校海华楼101报告厅隆重开幕。市委党校副校长郭庆松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蒋重跃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讲话。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70余名代表报名参会。开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院长蒋传光教授主持。
郭庆松致欢迎辞。“马克思劳动·财富·幸福理论21世纪新诠释”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强调尊重劳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社会科学工作者座谈会中的讲话,以及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不断勉励哲学社会科学界要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学术研究应该反映现实、关照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共同目标,创造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围绕人民,必须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从学术上研究劳动问题,对于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关于劳动重要论述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张志丹代表论坛主办方介绍了论坛的筹备情况。本次论坛自公开征文以来,筹备工作前后历时近一年。收到应征论文在数量和质量、研究视域的宽度和深度方面,都大大超过以往三届。组委会共征集到100多篇论文,从中筛选出96篇论文汇集成会议论文集。应征作者的多样性特征亦十分明显,有著名的专家,也有年轻学者,学科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10多个学科领域。这表明,劳动问题研究正在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跨学科学术领域。张志丹教授认为,劳动、财富和幸福三者有着密切的关联,我们正是在劳动中创造财富从而获得幸福的。劳动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纵深化推进,具有关键作用。
蒋重跃教授代表学界发表了致辞。他结合自己早年研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亲身经历,指出劳动中的“异化”是要引起大家关注的现象。让劳动幸福起来,对于提高人们的劳动热情至关重要。他认为,工作中的幸福感产生后,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才会有学术思考动力,学术期刊的编辑才会愿意不断做好自己的编辑工作。关于劳动问题的研究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开幕式结束后,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何云峰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鲁品越教授、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贺祥林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陈学明教授分别做了主题报告。
下午,第四届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根据相关主题设立三个分论坛和一个期刊专场,进行了分组讨论。第一分论坛主题为“马克思财富思想与劳动幸福理论”,第二分论坛主题为“劳动精神与劳动教育”,第三分论坛主题为“科技发展、人工智能与劳动发展”。各分论坛的专家学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非常深入而热烈的研讨。在论坛中,“劳动幸福”“劳动权利”“劳动精神”“劳动教育”“人工智能”“自由劳动”“劳动正义”等成为专家们发言的高频词。
在分论坛之后,主办方还设置了学者与学术期刊主编和编辑对话环节,以解答学者们在发表文章方面存在的困惑。
闭幕式上,各分论坛分别派出代表汇报了本组讨论情况,并举行了优秀论文颁奖仪式。组委会邀请与会专家代表从青年学者(第一作者为副教授及以下职称和研究生)的论文中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并颁发了荣誉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