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百家乐

您的位置: 首页 >> AG百家乐新闻 >> 正文

第五届城市治理学术研讨会“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在我校举办

日期:2025-11-03 作者:公共管理教研部、科研处 来源: 浏览:

10月31日,第五届城市治理学术研讨会——“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在上海市委党校举办。常务副校长曾峻出席并讲话。

曾峻指出,此次研讨会主题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高度契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城市已经成为中国人口的主要承载区、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作为中国特大城市的专家学者,肩负着重要学术使命和时代责任,要扎根超大城市治理实践,深刻把握超大城市治理和发展规律,不断研究探索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曾峻强调,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城市工作的认识达到新高度。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一要加强科学理论指引,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强体系化建构、学理化阐释,揭示其中的标识性概念、原理性成果、原创性贡献。二要开阔学术研究视野,通过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的比较,通过扎实的实证调查和研究,从学理高度更好回答城市发展道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中国内涵。三要积极开展多学科参与、跨学科合作,在研究中善用新理念、新概念、新范畴、新范式,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国特色城市学。

曾峻表示,要把“城市治理学术研讨会”打造成为城市治理研究的重要平台,把上海市委党校打造为城市治理研究的重要阵地,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主旨发言环节,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郁建兴指出,数字技术推动了公共管理范式的革命。在实践中,要将技术向善的共识转化为制度向善的行动,构建与数字时代相匹配的治理模式,既要运用技术赋能治理,也要加强对技术本身的治理。他强调,数字治理的导向与生态逻辑处于持续演进之中,应积极探寻与技术共赢共治之路,推动治理主体从单一中心向多元多维发展,形成系统化治理实践。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数字治理存在的限度,包括技术本身、工具理性、制度运行及治理逻辑等方面的局限。唯有实现技术与制度协同发力,才能达成善治目标。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从理论与实践双重视角回顾了上海城市发展历程。他认为,人民城市建设要妥善处理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构建多元共治机制,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推动社会建设、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从增量发展向提质增效转型。上海应明确自身发展定位,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科学规划发展进程,在城市更新中深度融入本土文脉,实现居住空间的优化升级。

圆桌论坛上,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陈强,分享了关于“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的思考成果;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科社)教研部主任、教授顾金喜结合浙江实践,阐述了“生态宜居作为现代化人民城市核心衡量指标”的相关经验;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余敏江,针对“美丽城市建设的复合治理体系建构”发表学术见解。《学术月刊》杂志社编辑王胜强和浙江省委党校报刊部副主任、《治理研究》副主编胡重明,对三位嘉宾发言作点评。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易承志,围绕“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与复合风险监测优化”展开论述;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郑崇选,分享了“现代化人民城市创造城市文明新形态”的思考;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叶岚,聚焦“中国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创新进路”作主题发言。《社会科学》编辑部主任、副编审薛立勇和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蔡爱平,对三位嘉宾发言作点评。

会议总结阶段,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吴建南,作“构建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理论:基于城市工作会议的思考”学术总结。他对比了历次城市工作会议的核心要点,系统阐述了人民城市理念。他指出,我国城市治理的顶层设计已发生重要转变,目标体系不断完善,实践路径持续丰富,理论体系逐步升级,形成了中国城市治理的现代化范式,构筑起新时代城市工作的系统化理论框架。

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董幼鸿教授作会议总结,表示本次研讨会既分享了城市治理的成功经验,也指出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既有深入的学术思考,也有生动的实践探索,为“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研讨会由上海市委党校主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和浦东新区区委党校承办。除主论坛外,还设有三个分论坛,分别聚焦“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着力推进以城市更新为抓手的宜居韧性城市建设”“着力培育富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展开深入研讨。

(责编:王守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