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百家乐

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解放日报:“四史”学习教育要端起“望远镜”——奚洁人教授在上海音乐学院庆祝建党99周年暨“四史”专题学习会的演讲

日期:2020-07-07 作者:《解放日报》2020年7月7日第11版 来源: 浏览:

    奚洁人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名誉会长、上海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曾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AG百家乐官网常务副校长、上海市社联副主席等职。

    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和研究历史。毛泽东同志强调,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对待学习,把学习研究历史、研究现状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依靠学习创造了历史,更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他在党的十八届和十九届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专题学习班开班式上的两次讲话,都讲到了学习研究历史。

    一次是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及其规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一次是讲党的建设要一以贯之,学习研究古今中外执政的历史经验,把握执政规律,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两次讲话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学习研究历史的方法论,为全党学习研究历史提供了基本遵循。

    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既是主题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迎接庆祝建党100周年的政治要求。

    要把“四史”学习教育同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相结合,以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要更加崇尚学习、积极改造学习、持续深化学习,不断创新学习制度、形式和方法,把我们党百年来积累的丰富历史经验和红色资源作为生动教材,讲活历史故事,用好用活红色资源,让党的革命基因在血脉中传承;

    要把“四史”学习教育与研究现实问题、做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特别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学史明志:牢记初心使命,守护精神家园

    党史的逻辑起点是党的创建史。学习党的创建史,要从理论上深刻把握中共一大选择在上海召开的社会历史原因,即上海成为党的诞生地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基础。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发祥地,最早产生于19世纪中叶外国在沪企业,并随着洋务运动的官办企业、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而发展壮大。上海工人阶级“特别能战斗”,力量较强。

    第二,思想基础。上海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重镇,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有众多的最早和“第一”。《万国公报》最早提到马克思和恩格斯,《东方杂志》最早介绍列宁的生平,《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问世,还有《新青年》《共产党》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刊。1919年至192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马克思主义书籍有20多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码头”。

    第三,人才骨干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要有先进分子去宣传和发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要有先进的骨干去筹备、联络和组织。上海集聚了陈独秀、陈望道、李达、李汉俊、瞿秋白、蔡和森、恽代英、邵力子等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创办或担任重要刊物的主编或编辑工作,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积极酝酿筹建党的组织。

    第四,组织基础。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并定名为“中国共产党”,实际上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的作用。

    学习党的创建史,要充分重视红色资源的运用,不断创新改进学习的方式方法。上海有党的一大、二大、四大会址以及党中央早期领导机关遗址;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还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在上海的革命活动地,以及陈云、张闻天、宋庆龄等人的故居。随着上海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的深入、红色教育资源的进一步开发,红色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地增长和优化。

    上海红色教育资源生动讲述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为寻求救国真理而开放的眼界和勇敢的探索精神;二是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敏锐性和思想鉴别力;三是知识分子同工人阶级相结合的历史主动性以及正确的群众观、历史观;四是忠诚信仰,为理想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学习党的创建史,要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守护好党的精神家园。

    一要准确解读和传承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建党精神。这是我们党的精神之源,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奋斗、不断前进、永远年轻的根本动力。今天,就是要始终保持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和创业初期的那股革命激情,推动建设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

    二要经常重温入党誓词,这是回忆初心、不忘初心的重要方式方法。入党誓词字数不多,记住并不难,难的是终身坚守。每个党员要牢记入党誓词,经常加以对照,坚定不移,终生不渝。

    三要重点抓好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我们还要结合上海城市史的学习,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锤炼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擦亮上海文化品牌,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

    知史明道:坚定道路自信,倍加爱党爱国

    善学者究其理。学习新中国史不能浅尝辄止、满足于听故事,而必须深入探究并弄清楚历史现象、历史成就背后的道理和规律。

    一要明白新中国的创建和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奋斗得来的,是通过创立新民主主义独特道路取得的,是2000多万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无数先烈的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

    二要明白新中国70多年党和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和改革开放,创造了世所罕见的辉煌成就。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路程,在一个贫穷落后、一盘散沙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建立起系统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试制成功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人造卫星。现在,中国经济总量稳居全球第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三要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所以要倍加努力地坚持和发展。

    四要明白坚持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完全统一的,社会主义同爱国主义在本质上是完全统一的。所以,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是完全一致的。知史,就要倍加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

    在学习新中国史的过程中,还应加深认识和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重大原则问题:

    第一,正确认识和处理“两个30年”的关系。

    新中国的历史,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大体可分为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30年”。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二者不是割裂的、对立的,不能搞相互否定。

    第二,坚持改革开放,坚定改革信心,将改革进行到底。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最壮丽的气象。

    学习改革开放史,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和道路自信,坚决不走封闭僵化老路、不走改旗易帜邪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制度创新力和制度执行力;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革故鼎新、依靠人民,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强化问题意识,增强解决难题的勇气和智慧;要善于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历史前进的逻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行对内对外的全方位开放。

    第三,科学认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苏联东欧的历史教训。

    苏东问题的深刻教训就在于搞历史虚无主义,全面否定党的领导和党的领袖,否定党的历史,把思想搞乱了、人心搞散了。新中国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始终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紧紧依靠人民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因此使社会主义事业基业长青,始终保持旺盛而强大的生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不愧是最好的教科书。

    品史明智:不被乱花迷眼,不为浮云遮眼

    拜历史为师,就要尊重历史、缅怀历史、品读历史、研究历史,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史为戒知敬畏,以史为训知安危,从历史中获得开启未来的钥匙。

    一要尊重历史、敬畏历史、铭记历史、传承历史。

    历史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我们立足世界的文化根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与优良传统,是我们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界文化冲撞激荡的根基所在。唯有传承历史基因、守住精神命脉、发扬光荣传统,才能站稳脚跟、开创未来。

    二要追寻历史足迹、感悟家国情怀、弘扬革命精神、激发英雄气概。

    学习“四史”,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教育党员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到各地考察调研,总要去红色革命遗址或纪念馆瞻仰,向先烈敬献花篮。他的讲话、文章也常常会讲述历史故事。

    比如,红军长征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史诗绝唱。习近平总书记讲到长征途中有位军需处长穿着单薄的旧衣服被冻死时,怀着崇敬的心情感慨道:“管被装的宁可自己冻死也没有自己先穿暖和一点,这是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

    再如,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十分悲壮的一幕。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三要研读历史经典、涵养历史智慧、开发历史资源、开创历史新篇。

    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阐述思想方法,善于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演绎治国方略,善于为中国传统经典注入时代内涵并创新表达中国智慧。

    比如,“一带一路”倡议,其灵感毫无疑义源自2000多年前古丝绸之路上中国与人类文明的交往史,同时又赋予古代丝绸之路精神以全新的时代内涵,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时代的历史新篇章搭建了广阔的实践平台。

    四要总结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增强历史忧患、防范政治风险。

    我们党曾多次把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的失败案例,作为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教育全党。在延安整风期间,党中央印发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以教育全党反对和防止骄傲。

    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深刻警示,牢记“两个务必”,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着力解决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性课题。

    五要学习历史方法、把握历史逻辑、运用历史规律、回答历史课题。

    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论。运用这个方法,可以用“五个得来”深刻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历史底蕴和长期实践基础,即是从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新中国70多年的持续实践探索、近百年来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实践、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有其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新形势下,我们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为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顺应历史规律、认清历史大势、回答历史课题,引领世界进步的历史潮流,为人类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