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方兴未艾,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技术发展给政府治理带来许多新课题:一是如何兴利除弊,即在发挥新技术正面作用的同时,防范与克服其负面效应;二是如何乘势而为,借力新技术推动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创新转型、迭代升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就是中国政府在这方面推出的新理念、新要求。
上海发扬敢为人先、善作善成的精神,创造性提出并全面实施“一网通办”改革,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上海样本”,在新时代政府自身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指出,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莅临上海就城市治理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肯定了上海“一网通办”改革的成效,指明了进一步改革的努力方向。
对上海“一网通办”改革所蕴含的经验、理念、原则、价值,有必要从学理上进行总结、提炼、提升。赵勇教授领衔撰写的《“一网通办”的上海实践》即是系统梳理和研究上海“一网通办”改革实践的首次尝试。公共管理学研究必须紧扣时代脉搏、最新实践,其实践导向特征可以引出两点推论:第一,公共管理研究更具有“动感”,需要及时跟踪公共管理新实践。第二,公共管理研究更具有“地方性”。在国别研究方面,更需要立足研究者所在国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意识”“中国问题”。只有把不同层次的“点”上实践研究透彻,才能聚合起来有效把握“面”上情况,获得一般化的理论。
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首先《“一网通办”的上海实践》的价值就在于,该书聚焦的是当下,力图回答“一网通办”改革及其所代表的理念和方式在哪些方面是以往仅仅设置网页、提供政府信息等做法所不能比拟的。也就是说,“智慧政府”为何、因何而变得“智慧”?这种“智慧”的发展对政府治理、政府与服务对象关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其次,该书聚焦的是上海,不仅有上海市级整体情况,而且有典型区域、部门的情况,带有多案例分析性质。在这些案例中,我们不仅可以找到规章制度,而且可以找到具体的工作流程、标准,这为学习借鉴和二次分析积累了有益素材。总之,该书从“一网通办”这个点切入,通过历时性比较能够反映智慧政府与以往实践的不同,通过共时性比较揭示上海与国内其他地方实践的差异。
当然,学术研究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所谓的“高于”,一是在于学理化,包括对零散做法的系统化、逻辑化、概念化,通过对各种关系的分析作出必要的解释。二是在于评价。一线公共管理者囿于身份等因素,无法全面、客观看待自己的工作,研究者则需要进行尽可能客观的评估。这种评价能够为实践部门今后“坚持什么”“改进什么”提供必要的参考。
从学术反思角度看,该书同样进行了积极探索。关于“一网通办”内涵与外延的界定,紧扣“一”“网”“通”“办”四字,简洁明了却抓住关键;关于“一网通办”理念的分析,彰显“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根本,打通了服务政府、整体性政府与智慧政府的内在联系;关于线上服务与线下政府流程再造、行政审批与服务事项标准化建设的讨论,突破了就技术而论技术的局限,凡此种种,都说明该书在学理层面作出了努力。在“一网通办”效果评价方面,该书由技术应用扩展到组织结构、工作标准、运行机制,再到服务理念等方面,展示了“一网通办”全方位的带动效应。同时,该书就如何打造3.0版“一网通办”进行了理论思考,提出了政策建议。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