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通的“随申码”,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技术支撑的重要作用。下一步,需要思考和研究“随申码”如何平战结合、优化应用,强化技术支撑和功能延伸,推动异地互认,既符合疫情防控的特殊需要,也适应日常治理的要求。
优化“随申码”,关键在于强化应用,既立足于当下又考虑长远,既注重顶层设计又重视基层运作实践,既体现管理的要求又体现服务的取向,真正做到便利民众、便利一线工作人员,实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人民群众受用”。
技术支撑
日前,我国港澳台同胞和外籍人士可以申请“随申码”的公告,成为网络热议的一大话题。对这些意见建议进行梳理、总结,有助于优化“随申码”的应用场景。概括而言,“随申码”在覆盖面、稳定性、延展度、安全性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随申码”的覆盖面。
当前,“随申码”作为进出公共场所和小区的重要凭证,应当尽量覆盖各种人群,特别要注意方便和照顾特殊人群。调研发现,一些老人没有智能手机,没法下载和出示“随申码”;一些老人有智能手机,但“弄不来”,无法便捷获取和出示“随申码”;一些老人在意流量,不愿意下载和出示“随申码”。
二是“随申码”的稳定性。
随着“随申码”的深入使用,申请人数不断增加,系统压力不断增加。这对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压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还有民众反映,从不同渠道申请“随申码”,一个显示“黄码”,另一个却是“绿码”,影响了“随申码”的公信力。同时,“随申码”动态更新的速度也有待提升。
三是“随申码”功能的延伸度。
随着形势的变化,“随申码”的服务需要不断升级迭代。目前,“随申码”的应用场景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疫情防控中的身份认证,另一个是显示健康状况的“绿码、黄码和红码”。这两个应用场景更多靠的是行政手段推动。
要进一步吸引民众关注和使用“随申码”,应当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这就要求“随申码”开拓更多的应用场景,让人有更好的体验度。例如,开通“随申码”后可以在线申领新版社保卡,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此外,还可推进“随申码”沉淀数据与“健康云”数据的整合、共享,努力使“随申码”成为对民众健康状况进行动态服务和管理的重要途径、重要载体。
四是“随申码”的安全性。
一些通过支付宝平台申请“随申码”的人反映,申请步骤过于简单并且快速,反而令人有点担心。基于这一状况,有人产生了对个人隐私等信息安全问题的担心。
应当看到,“随申码”依附于“健康办”小程序,涵盖包括健康状况等在内的多方面信息。这些信息能够对个人情况进行精准定位、精确描述,对信息和数据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功能延伸
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拓展和优化“随申码”系统功能。
首先,针对60岁以上老人,提供线上、线下获取“随申码”的多种渠道和方式,提高“随申码”覆盖面。
在特定场所,如行政服务大厅、社区事务受理中心,为老人提供基于身份实名认证的线下获取方式。同时,动员社区工作人员发挥“店小二”精神,提供获取“随申码”的帮办业务,让老人都能有“随申码”、爱用“随申码”。
其次,提升“随申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更新的及时性。
疫情防控期间,“随申码”系统经历了一拨拨强度测试。下一步,建议加强技术保障,提高“随申码”系统的稳定性,提升“随申码”的体验度。同时,实施统一标准,使从不同渠道获得的“随申码”状态保持一致。
再次,赋予“随申码”更多的健康服务功能。
例如,促进“随申码”和社保卡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将“随申码”和社保卡纳入电子证照范畴;探索以“随申码”作为就医凭证,并将其纳入“健康云”之中,完善市民健康状况数据库。
最后,筑牢“随申码”的安全底线。
要将“随申码”的安全性作为生命线,增强防范意识,提高防范能力,防止有人故意利用“随申码”来获取信息、破坏公共安全。
要明晰“随申码”沉淀数据所有权、使用权和分享权的公共性,只有基于公共利益才能使用“随申码”信息,防止公共信息和个人隐私信息泄露。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