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百家乐

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东方网:东方时评丨用化危为机的辩证思维指导当前工作

日期:2020-03-10 作者:吴才唤 东方网2020年3月9日推送 来源: 浏览:

    2月23日,党中央以电视电话会议并用军地同步、直达县(团)的创造形式召开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此次会议减少传达层级,使中央决策直通一线,宣示了党中央对于当前疫情防控“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的鲜明立场。其用意不言而喻。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他号召全国人民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我们战胜危机的最好方法是多用、善用辩证思维,辩证看待危与机、勇于化危为机。我们不要“塞翁失马”的“等靠要”,而要“亡羊补牢”的“严细实”。疫情防控既要有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又需要乐观主义和长线思考;既要心怀“疫情发展拐点尚未到来”的精准判断,又要有“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坚定信心;既要时刻保持警惕、如履薄冰,又要防微杜渐、见叶知秋,能够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提出建议、拿出措施。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在一次次的磨难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一次又一次“化危为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被迫进行长征。党中央审时度势、力挽狂澜,爬雪山、过草地,最终成功抵达陕北,从严重挫折中走向一个个胜利,成功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大转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把全党的工作重心重新正确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而拉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人民从此走上富强的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敢直面党面临的重大风险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顽强的意志品质铁腕反腐、正风肃纪、从严治党,消除了党的隐患,净化了党的肌体,清朗了政治生态,显著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和非凡领导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及时组织复工复产、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等目标任务,个个都重要,一个也不能少。那么,我们如何统筹?我认为关键要运用“化危为机”的辩证思维,做好当前工作。

一、化危为机,切实补齐乡村振兴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聚焦攻克脱贫攻坚战最后堡垒,结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疫情防治为切入点,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农村“脏乱差”和“缺医少药”的问题一直是“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痛点难点。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来,就一直成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重要议题。这几年,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一些成效。就拿“厕所革命”来说,2018年全国完成农村改厕1000多万户,农村改厕率超过一半,其中六成以上改成了无害化卫生厕所。但这离群众诉求和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据悉,农业农村部已宣布确保今年年内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城近郊区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如期完成农村厕所改造。另外,今年中央1号文件从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生活垃圾治理、开展农村黑臭水整治等方面提出要扎实搞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还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乡村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设施不足、队伍不强是在乡村应对疫情中暴露出的明显短板。目前由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三级网络构成的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并未形成快速联动的预警、直报和救治机制。乡村重症监护、隔离防控基础设施的缺乏也给疫情防控带来了挑战。乡村医生队伍不足的问题更不容忽视。据统计,虽然2018年全国卫生人员总数由上年的1174.9万人增至1230万人,但处在乡村一线的医生和卫生员总数下降,从2017年的96.9万人减至90.7万人。2018年农村卫生室人员总数也减少了1.4万人。因此,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它们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乡村振兴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我们必须引起重视、化危为机、切实补齐这些短板。

二、化危为机,积极推进爱国卫生运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医防结合,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是我国卫生工作的光荣传统,反映了中国卫生工作的鲜明特色。在这方面,我们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实践中,就十分重视开展群众的卫生运动。预防疾病、保障健康,既要讲究个人卫生,又要讲究公共卫生;既要提高个体免疫力,又要提高群体免疫力,这就要求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并不容易,非一日之功。尽管在这次疫情中,勤洗手、戴口罩、拒野味、分餐制、一米距等健康提醒和舆论宣传随处可听可见,但总少不了掺杂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不戴口罩、随地吐痰者有之;滥食野味、急于扎堆者有之。因此,我们应以防控疫情为契机,以全面倡导健康生活习惯为抓手,以点带面,从小及大,在全国各地切实并强力推进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

三、化危为机,顶层设计应急响应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暴露了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并指出要深入研究如何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重大问题,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公共卫生应急响应是个复杂、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到各行各业和各个部门。我们不仅要在加强抗病毒药品、医用口罩、防护服等物资储备上下功夫,更应要提高在紧急情况下大规模生产和调配应急物资的响应能力,打通上下游企业产品供应链、优化资金链的能力,要处理好应急物资“储备”和“生产”的辩证关系。另外,还要加强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合力、群防群控、联防联控。

四、化危为机,培养稳定公卫人才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关键在人才。经历了SARS之后,短期内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有了一定的进步。但SARS过后,经过一段时间,公共卫生事业又逐渐趋“冷”,表现在公共卫生人员配置不足、人才培养数量欠缺、人才流失严重等突出问题上。据统计,我国每万人口中,仅有1.4名公共卫生人员。仅有80余所高校设立了公共卫生学院,这与全国14亿人口和2900多所大专院校的体量相比,杯水车薪。待遇较低、地位不高、身份尴尬是导致公共卫生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另外,公共卫生人才还存在结构性矛盾。科研导向使得学者真正关注和研究社会公共卫生政策、体制、机制等重大问题较少,缺乏管理型专家和人才。因此,培养稳定公共卫生人才队伍,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尊医重教、注重科研的社会风尚和舆论氛围,倡导“从娃娃抓起”,进一步提高公众重视程度和公共卫生地位;另一方面,也要落实出台提高工资待遇、福利保障,带薪休假、关心关爱、大力培训公共卫生人才的“硬核”举措。在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上,不妨借鉴采用军队“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管理机制体制。

五、化危为机,大力宣传中国制度优势。

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现出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事实胜于雄辩,中国制度的优势摆在眼前。一边是武汉封城的“一纸禁令”果断阻止了病毒蔓延的通道,给世界防疫工作赢得了应对时间,另一边是首尔市长劝离大规模集会反遭群众抗议;一边是十天建成火神山、十二天建成雷神山医院的中国行动,另一边是应对疫情在密闭游轮空间中快速扩散问题束手无策;一边是24小时“悄无声息”完成“歌诗达赛琳娜”号4086人的检测、疏散和安置,一边是14天对“钻石公主”号3711人的被动无序隔离;一边是反复强调并采取切实举措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另一边是权衡疫情对资本经济影响利弊的“患得患失”和“精打细算”。中央快速成立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并派驻中央指导组指导各地工作,每天如期举办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不仅如实介绍当前形势、公布确切数据,而且关注细节、及时发布健康提示和健康知识;一个月内密集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等等都体现了中国制度的巨大优势。19省区市对口支援、6张“王炸”军机抗疫情、丢下年夜饭碗“逆行出征”武汉等等都是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上好食材”。中国的大国担当为全球防疫争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提供了正确的“中国范本”。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赛所说:“我们不需要取悦于任何人,公开赞赏一些国家好的做法目的只有两个:一是鼓励这些国家继续坚持正确的政策,二是带动其他国家借鉴学习他们的做法”。

(作者系AG百家乐官网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