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城市既然有生命,就必然有灵魂。而一座城市的灵魂,就孕育在它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中。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建筑也是富有生命的东西,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贴地的音符,每一个建筑都在穿行的岁月里留下沧桑的故事。作为上海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种类最多的中后期石库门建筑群,保护张园的建筑就是保护它的历史文化,在张园石库门间流连就是在上海的近代史中穿梭。
位于老静安的“张氏味莼园”,始建于19世纪末期。晚清以来,这个地块经历了从私家园林到开放式园林和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再到私人住宅的转变。如今,经过人民城市的精雕细琢,旧时代的“张园”洗尽铅华,变为新时代“我们的骄傲,我们的空间”(Our Pride,Our Space)。张园的蝶变,恰如一首城市生命的乐章,浓缩了发展的轨迹,演绎了时代的繁花。
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开新。城市更新是一个创造生命的过程,涉及人、文、地、产、景的不同维度的更新与再造,需要调动政府、市场、社会的全方位参与。张园的更新,属于保留地块和建筑,但是变更人、产、景,相当于“老树发新芽”。张园更新之难,不仅在于要完整保留建筑肌理,修旧如旧,更在于要活化老建筑,在老城厢里创造新业态。前者需要的是担当精神和技术能力,而后者考验的则是创新思维和运营能力。通过城市更新,传统建筑形态和文化品位与现代产业形态和生活气息,在“张园”这个百年海派地标实现跨越时空的重生。
走进张园,看见上海。从西区开放至今,张园日均客流为3万人次,峰值客流为8万人次。今年五一期间,张园累计接待客流12万余人次,彰显超高人气。张园的改造与亮相,不仅是城市空间场域和产业形态的焕新,也是对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生活样貌的梳理与重现。通过“文商旅”融合的运营方式,张园实现了城市面貌和城市文脉、城市功能和城市精神、城市生活和城市名片的碰撞与融合。这种传统与现代、国际化与本土化的交融,使张园成为展示上海城市文化独特魅力的窗口。
伟大的城市需要有伟大的城市名片。城市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习近平总书记说,城市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张园聚焦“首店、首发、首秀、首展”,彰显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擦亮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