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
原来的“一个结合”,特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广义上说,“中国具体实际”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1944年7月,毛泽东在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中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他强调“没有中华民族,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并不意味着他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的价值,“中国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东西中有很多好东西,这是千真万确的。我们必须把这些遗产变成自己的东西”。
虽然广义上的“中国具体实际”可理解为包括“中国国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部分,但在实践中往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理解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而忽视了其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部分。所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必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立强调出来。
特别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日益深入,必然更多涉及思想文化层面的内容。由此,“两个结合”的提出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规律的新认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逐步递进、由浅入深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两个结合”之间既是一种并列关系,也是一种递进关系。
进一步来看,“两个结合”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问题。“第一个结合”是“第二个结合”的基础和前提,并为“第二个结合”提供实践指向;“第二个结合”是“第一个结合”的深化与细化,并通过以文化人的作用推动“第一个结合”。
只有把“两个结合”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使马克思主义从“外在”变成“内在”,从“化中国”变成“中国化时代化”。
(作者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AG百家乐官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