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这次主题教育要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
锤炼党性是党员干部加强自身建设的永恒主题。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集中性党内学习教育,都将“强党性”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确立了12个字的总要求,将“强党性”列在其中,从而再次将这一重要命题摆在全党面前。
“提高党性”
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专门为七大代表题词——“提高党性”,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党性锻炼,做党性坚强的共产主义先锋战士。“党性”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梳理党的历史,我们发现,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党性、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都有过很多精彩论述。
在党的领导人当中,较早、较系统阐述党性的是刘少奇,在1939年发表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刘少奇第一次谈到“党性”的内涵:“党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我们党员的思想和行动的最高原则……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不一致的时候,能够毫不踌躇、毫不勉强地服从党的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为了党的、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事业,能够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党性’或‘党的观念’、‘组织观念’的一种表现。”刘少奇还用“三个最高”给党性下了一个定义:“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者本质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这是党的历史上对于“党性”的第一个、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定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只改造客观世界,不改造自身,共产主义永远不可能实现。基于此,刘少奇还进一步提出:“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修养,是党员本质的改造。”
这一时期,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陈云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一系列党的重要文献全面系统回答了什么是党性、什么是党性修养以及怎样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的根本问题。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作没有党性,或叫作党性不完全。”“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讲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一致的行动,一致的意见,集体主义,就是党性。我们要使许多自觉的个性集中起来,对一定的问题、一定的事情采取一致的行动、一致的意见,有统一的意志,这是我们的党性所要求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党性的阐述更多地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党内具体问题的解决。1980年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有一条就是:坚持党性、根绝派性。进入21世纪以来,“党性”一词成为高频词,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
新时代“党性八论”
伴随着党所处的历史环境、历史使命和党内政治生态的变化,党性、党性修养和党性教育的目标要求、具体内容与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性、党性修养和党性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考、新观点和新要求。系统梳理他的系列重要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党性八论”:
“基石”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四个立”把党性摆在了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党性视为党员干部安身立命的“基石”。
“心学”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学”概念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从更深层次上指出了党性教育的重要性。
“必修课”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共产党员的党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党性修养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在持续不断的党性教育中形成、保持和增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党性修养是一辈子的事而不是一阵子的事,是终身必修课。
“首要条件”论——“坚强的党性是成为高素质领导干部的首要条件”。党性不是抽象的、虚幻的,一名干部如果党性不强、政治立场不坚定,就算本事再大、能力再强,也不可能成为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
“最大的德”论——“对领导干部而言,党性就是最大的德”。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首先就是要常修党性这个“最大的德”。
“永恒主题”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把锤炼党性作为自身建设的永恒主题”。
“重要保证”论—— “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保证”。党性决定着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恒久保持、党的执政与领导本领的有效提升。
“自我革命”论——加强党性修养是新时代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不断深入的基本要求,也是基本途径。推进党的自我革命,“需要全党同志加强党性锻炼和政治历练,不断提升政治境界、思想境界、道德境界,全面增强执政本领”。
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出非常强的时代特征,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党性内涵的认识,深化了对新时代思想建设重要性和党性修养路径的认识,也深化了对新时代党性修养长期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问题背后是党性
党性不是抽象的,党内存在的诸多问题背后都是“党性”问题。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有什么样的党性就有什么样的作风。一些党员干部在作风上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党性出了问题,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在提高党性修养上狠下功夫。
干部政绩观的背后是党性问题。党性是创造真实业绩的根本保证,只有时刻加强党性修养,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而弄虚作假的“政绩工程”,就是党性不强的表现。
党群关系背后是党性问题。大量情况表明,在党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着进一步培养、巩固和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的问题。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是立场问题,也是党性问题,是党员干部党性最直接的标志。
“实事求是”背后是党性问题。能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敢不敢坚持实事求是,检验着党性修养、党性原则。实事求是不仅仅是一个认识问题,而且是一个价值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党性问题。
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
“强党性”不是抽象、空洞的政治口号,必须同解决具体鲜活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在一个个问题的有效解决中锤炼党性。
在强化理论学习中锤炼党性。党性坚定离不开理论坚定,“强党性”就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一次深度学习、精细化学习,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锤炼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支撑,解决理论贫乏、眼界狭窄、能力不足、状态不佳的问题,真正提升理论、激发状态。尤其是将学习教育的重点放在掌握和运用立场观点方法上来,真学真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在调查研究中锤炼党性。调查研究也是党员干部提高党性修养、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实践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常走出领导机关,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调查研究,非常有益于促进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有益于深切了解群众的需求、愿望和创造精神、实践经验。在全党倡导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是这次主题教育的鲜明特色,“强党性”就是将正确的、科学的调查研究作为提高党性修养、改造主观世界的一次鲜活实践,真正做到“沉下去、琢磨事、解决之”。
在破解难题中锤炼党性。锤炼党性的基本方法是“知行合一”, “强党性”就是要进一步突出问题导向,将推动主题教育的过程作为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切实解决问题,特别是敢于正视和面对一些长期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用先进的理论解决困扰多年的制约性瓶颈性问题。
(原载于2023年4月21日“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