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百家乐

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解放日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日期:2023-04-04 作者:卢挚飞/肖鹏 《解放日报》2023年4月4日第9版 来源: 浏览: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强调“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用“显微镜”来看,公民道德建设是人的思想建设、灵魂建设,聚焦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用“望远镜”来看,公民道德建设是国家的能力建设、实力建设,致力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为新时代国家治理效能与社会发展实效。

传承转化——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美好社会的理想,继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创造形成了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梁启超曾言:“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中华传统美德是“私德”理念与“公德”规范的高度统一,强调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理想,强调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美德。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这一源头活水、丰富宝库,充分发掘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让中华文化基因更好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信念指引人生方向,引领道德追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坚实精神支撑和强大道德力量。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要弘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理念,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优秀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规范引导——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应聚焦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见利忘义、唯利是图,造假欺诈、不讲信用,以及其他突破公序良俗底线、妨害人民幸福生活、伤害国家尊严和民族感情的事件。

针对这些现象,有必要积极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社会管理、舆论监督等各种手段,采取德行养成与制度建构相协调的治理路径来予以规范和解决。

法治与道德之间具有本质的、辩证的、有机的关联性。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要注重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同时,也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之中。

这里面,有必要澄清一些认识误区:一是认为法律只是底线的道德。实际上,现代法律不仅有底线式要求,还包括“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高标性任务。二是认为法律与道德只是自律与他律的关系。其实,法律与道德都存在自律与他律的一面。“道德他律”强调舆论与习俗的约束,“法律他律”侧重依靠威慑与刑罚。三是认为法律与道德只是一种“治理”与“倡导”的关系。现实中,法律不仅强调治理,也强调倡导;道德重视以教育为主的倡导性途径,但同样注重治理手段,如搭建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等。

抓住关键——

当前,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需要重点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网络信息内容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容易引发价值撕裂,从而造成网络“部落化”与“极化”现象。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要推动达成网络理性与道德共识,即网民也是风清气朗网络空间的维护者,要主动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做到尊德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让科学理论、正确舆论、优秀文化充盈网络空间。

从治理的角度来讲,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要推动互联网企业自觉履行主体责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依法依规经营。同时,开展网络治理专项行动,清理网络欺诈、造谣、诽谤、谩骂、歧视、色情、低俗等内容,反对网络暴力行为,依法惩治网络违法犯罪。此外,可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公益、网络慈善活动,激发全社会热心公益、参与慈善的热情。

(作者单位分别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AG百家乐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