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需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其中,社会政策牵涉方方面面,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诉求和要求紧密关联,直接体现社会的冷暖,应当兜牢民生底线,做到“一个不能少”“一块不能缺”“一刻不能停”“一丝不能松”。
“一个不能少”,体现社会政策覆盖范围的全面性——
社会是涵盖多元、多层、多面的概念,社会政策要尽最大可能做到最大范围的覆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下,各个区域、各个地方、各个民族、各个家庭、每个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同时,社会政策也必须尽最大可能覆盖各个方面和每个个人,要求前进路上“不落下一个”。
“一个不能少”的要求是从总体上对社会政策的目标要求,是多个、多次、多项政策不断推进过程中的目标追求,是必须长期坚持和推进落实的政策要求。
“一块不能缺”,凸显民生福祉领域的多样性——
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多元、多层的,既需要在宽度上加以拓展,又需要在广度上予以张扩,还需要在深度上有所延伸。
美好生活不仅仅表现在物质层面,而且涵盖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由此,社会政策不仅仅关注物质层面,而且要确保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
其中,就业、物价、养老保险、医疗布局、生育支持、渐进式延迟退休等政策涉及多个方面、多个环节,应当形成多元、多样的政策链。
进一步来看,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状况是社会政策的深层次维度,是对美好生活进行衡量与评估的重要指征。源自人民内心的体验度和感受度,需要共时性视角,即对不同国家的人民生活满意度进行比较,也需要历时性视角,即对不同时期的人民生活满意度进行对比。
“一刻不能停”,折射兜牢民生底线的持续性——
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担当作为,求真务实。社会政策方面更需如此,需要不断努力满足人民的各种需求。
应当看到,社会政策的制定、实施、优化和完善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各级领导干部不能有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而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一方面,人民的利益和诉求是多元、多样的,需要将人民冷暖放在心上,不断推动民生领域各项事业发展,持续满足人民的多样化诉求。
另一方面,人民的诉求是不断变化的,需要根据不同状况对社会政策进行调整和调试,使社会政策保持变动性、渐进性和持续性,并进一步提升多种政策之间的配套性和衔接性,体现“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的要求。
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增强为民造福意识、坚定人民情怀,站在时代潮流前沿、站在攻坚克难前列、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
这里还需注意的是,美好生活的目标是不断努力、渐次实现的,体现“走小步、不停步”要求。
“一丝不能松”,彰显做好民生工作的精细性——
民生工作千头万绪。社会政策离民众最近,民众的感受度最直接,需要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努力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提升工作的精细性。
在社会政策制定和出台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性和民主性原则,了解和把握政策环境,将政策要求在时间和空间层面进行细化和实化,预测可能遇到的情况和情形。
在社会政策执行过程中,要坚持“政出一孔、令出一孔”,采取多种合适、合理的方式推动政策目标的实践和实现。
在社会政策评估过程中,要坚持多元评估,采取多种方式评估政策实施的效果和效能,努力做到社会政策实施前有方案、实施过程中有预案、实施后有档案。
进一步来看,社会政策领域坚持“一个不能少”“一块不能缺”“一刻不能停”“一丝不能松”,体现了党中央所强调的系统观念与守正创新要求。
从系统观念来看,“一个不能少”是基础,“一块不能缺”是前提,“一刻不能停”是关键,“一丝不能松”是保证,四个方面构成社会政策系统功能。
就守正创新而言,在社会政策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体现守正的要求;在社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创新政策实现方式、方法和路径,力求最优地实现政策目标,体现创新的特征。
(作者为AG百家乐官网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