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百家乐

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解放日报:凝练更具包容性的现代化

日期:2022-08-30 作者:曾峻 《解放日报》2022年8月30日第11版 来源: 浏览:

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再到“中国式现代化”,我们不断为人类现代化贡献中国力量、中国理念和中国智慧。仅就中国式现代化而言,既是指路径、方式的不同,也是指方向、结果的不同。它是对“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的解构,目的在于强化现代化问题上的独立自主意识,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打破叙事垄断

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追求;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使命。

1933年7月,《申报月刊》刊发“中国现代化问题号”专辑,收录的26篇文章绝大多数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尽管走非资本主义道路并不一定就意味着走社会主义道路,但至少说明在当时的思想文化界,西式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已经受到质疑乃至遭到抛弃。

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主张用科学社会主义方案来实现现代化,继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建党早期,瞿秋白、杨明斋等直接参与文明、文化和现代化的讨论。1923年11月,瞿秋白在《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文明是热烈的斗争和光明的劳动所能得到的。这样的文明代表着“自由的世界”“正义的世界”和“真美的世界”。

从现代化发动时序、实现程度这个角度来看,现代化有先后之分。后现代化国家具有后发优势,如有明确的赶超对象、可利用外部资本技术、避免重蹈先行国家覆辙等。但这个过程也很可能导致后发劣势,如过分“美化”追赶对象、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依附发达国家,落入它们设计的各种“陷阱”。

就现代化本身而言,一些人往往把“现代化”简约为“西方化”,把“西方化”再简约为“美国化”,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他者”的形象来规训“自我”,以致削足适履、东施效颦。

作为后现代化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中国也曾受困于“后发劣势”及与之关联的种种情结。历史上的全盘西化论主张,无论现代化道路还是现代化归宿都应向西式现代化看齐。另有一些人虽然承认中国历史文化、国情的特殊性,主张走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但依然觉得中国最终要实现的是西方个别国家所演绎的“图景”。后面这种观点可称之为“殊途同归论”。

强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追求目标的不同,更多是在主张一种“殊途殊归论”,以此彻底打破西方个别国家对现代化叙事的垄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原则和价值的现代化新观念。

三个方面的丰富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可概括为五条: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而与中国式现代化对应的是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大量事实表明,发展中国家机械套用西式现代化模板贻害无穷,难免会沦为西方个别国家的政治、经济附庸。

进一步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根本立场、价值导向和远大理想,必须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最大政治优势。

重新定义现代化,当然不是完全摒弃现代化的共性要求,不是拒绝向发达国家学习,更不是回到封闭僵化的老路上去。这里的“重新定义”主要是指三个方面的丰富发展:

第一,内涵拓展。什么是现代化?现代性应该是什么样子?应是开放的话语体系,不能把基于少数国家的实践而形成的标准固化、绝对化。各国都有权利和义务提出自己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找到“最大公约数”,凝练出更具包容性的现代化定义。

第二,道路拓展。关于如何实现现代化,同样也是开放的。各国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各自情况进行独立自主探索。一国现代化道路是否合理,主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综合国力是否提高、人民群众是否满意。

第三,方式拓展。如何体现现代性、如何实现现代化包含的共同价值,在具体方式方法上不能苛求整齐划一。

以上三方面归结为一点,就是在现代化问题上不能“迷信西方”。要警惕以“现代化”之名行“改旗易帜”之实,避免犯颠覆性错误。

(作者为AG百家乐官网副校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