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7月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党和人民一道奋斗出来的。”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对于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有这样一句精辟的归纳: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这些论断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辉煌业绩,精辟概括出党和人民之间是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有机共同体,是对党“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理论诠释与逻辑演绎。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风雨历程中,正是由于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根植人民,始终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四个“伟大成就”。政党根植于人民,是其力量之源和生存之本。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品格和理论本色,它为党的有效领导与良好的治国理政绩效提供了理论基础、价值基础、动力基础和制度基础。
理论基础:“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
马克思关于人、人民有两段非常著名的话:“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前者实际上指出一切人的对象化活动、外在于人的国家制度安排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等都要以维持有生命的个体存在为前提,都要为了维护和增进其物质利益;后者指出了人类历史是作为个人集合体、代表社会绝大多数人利益诉求的人民群众书写的,是无数个体合力推进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的这种“人民性”的价值信仰在中国共产党这里就直接化为对“人民立场”的坚守,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百年来,“人民立场”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洪流中一贯坚守的政治立场和有效行动的价值指向,既满足与增进了作为个体层面的民众的具体利益诉求,为实现其自身解放、权利保障和生活幸福提供了厚实的物质基础,又回应与解决了国家、中华民族这两个大的共同体在不同历史时空所面临的具体挑战与现实问题,推动了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阔步前行,中华民族由此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承继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这种彰显唯物史观的理论品格,其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行动才始终如此坚定、有力与有效。
价值基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而言,还是从政党与民众的关系来看,政党作为由人民中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政治团体,在践行其纲领、路线的过程中,必然要取得广大民众的认同与支持。党在组织和动员民众支持的过程中,除了靠先进的理论指引和价值整合外,非常重要的是要让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执政过程中有利益上的增进和真正的获得感,亦即党要通过领导、执政的良好绩效来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
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强调,要想得到群众拥护,“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那时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要解决的是对其生存至关重要的土地问题,因而“打土豪、分田地”就成为当时能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真心拥护的有效政策举措。
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人民得实惠、生活有改善和权益受保障,这些既包含了物质上增进,又蕴含了公平正义的实现,是新时代在现实的个体层面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表述,也是党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必然结果。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人民及其利益诉求构成党不懈奋斗、不断进取的价值基础。
动力基础:“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属性,不仅体现在“人民性”“人民至上”的理念对中国共产党行动的价值指引与目标导向上,也体现在干革命、搞建设和促改革对广大人民群众及其智慧的依靠与吸纳上。中国共产党人的事业,是关系亿万人民福祉的大事业,是要汇成规模宏大的集体行动;而要保证这种集体行动的有效性,就要解决人心和力量问题,这就要求人民大团结大联合。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所建立的统一战线政策就是赢得人民的支持与认同、保证事业成功的重要政策举措,它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如此,在新时代新的征程中亦是如此。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统一战线政策激发了人民群众参加革命的热情,建构了人民的主体性,得到人民群众支持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
在新时代,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风高浪急、不确定性增大的外部环境,面对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在党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将人民的需求与智慧化作有效行动的强大动力。这就要求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理念贯彻到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的具体实践中去。
制度基础:“坚持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而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就是要真正体现人民的意志、接受人民的监督。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本身只表现为一种规定,即人民的自我规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种“人民的自我规定”就体现为人民当家作主及其制度化建构。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除了靠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在党内外内化与宣扬外,还要靠扎实保障人民权益、汇聚群众智慧的有效行动,更靠将人民民主的理念转化为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从而为党的领导、国家治理的良好绩效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了党成立98年来、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的成就,绘就了党和国家的制度图谱,其中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密切相关的就有“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等。在2021年的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十八大以来新提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指出“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前者有力地支撑和保障了人民民主的有效实施,体现了制度体系建设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
(作者为AG百家乐官网教育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