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以来,一些国家出现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短缺,电力、汽油、柴油等价格则出现上涨。在生产上,一些上游行业被按下“暂停键”,并传导至下游行业,“出货慢”“产量少”成为常态;在生活上,一些工业品领域出现价格上涨,并传导至消费品领域,居民消费支出上升成为趋势。这暴露出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历史欠账太多。
近年来,破纪录的暴雨、洪涝、高温、干旱、台风、寒潮等极端气候事件频频造访全球多地,破坏了能源供求平衡与秩序。特别是,热浪、寒潮等推高了对电和燃气等需求,暴雨、洪涝等导致煤炭减产,干旱、风力减少等使得水电和风电发电量下降。
为什么以往“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极端气候事件听上去变得寻常了?有种看法认为,关键在于地球变暖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研究表明,地球每升温1℃,就能吸走7%的水蒸气并形成极端降雨,就能将极端热浪的发生概率提高9.4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地球变暖也非一朝一夕之故。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严重透支了全球能源与环境,必须承担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历史责任。
其二,空头支票太多。
1970年以来的50年,全球地表温度上升的速度比过去2000年内的任何50年都更快。换言之,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不但没有得到遏制,而且还在加快。究其原因,在推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说得多、做得少”的现象普遍存在。
比如,美国新一届政府提出2035年实现无碳发电、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但至今没有提出大规模关停煤电、气电项目以及成倍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具体方案。
其三,青黄不接太多。
比如,“先破后立”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国家终止对传统能源项目的投资或改造,关停煤电、气电、核电项目,把清洁能源项目的“宝”过多压在风能和太阳能上,但相关领域的投资和技术又没有及时跟上。
在德国,政府宣布2022年关闭所有核电站、2038年全面停用煤电并关闭所有燃煤电厂,但其寄予厚望的风能、太阳能项目投资并未及时到位,相应的储能技术也没有实现突破,没有解决好清洁能源发电的“季节性”“间歇性”等问题。
从深层次的情况来看,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转型,其影响可能超出人们的预期。应对相关“灰犀牛”,关键在于各国要切实承担起“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对发达国家来说,既要承担历史责任,也要承担现实责任。所谓现实责任,是指发展中国家消耗的能源、排放的碳的相当一部分,最终以对应的产品通过贸易的方式出口到了发达国家,以满足其高碳生活方式。发达国家承担责任的途径在于积极转变自身的生活乃至生产方式,兑现向发展中国家的承诺,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低碳技术,等等。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要承担“区别责任”,也应该努力承担“共同责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摆脱对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迷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全民推进经济生态化,进而探索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作者单位:AG百家乐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