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极为艰巨、极具挑战性的努力”。在上海,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学科专场,它创设于2006年,15年来吸引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累计与会人数达到近5000人次,这就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学界亲切地将之称为“‘马’专场”。这个以“马”为名的学科专场为何能“火”那么多年?
会议主题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但它不是死的教条,而是在与时俱进中不断丰富发展的真理。
回顾历届专场,“中国故事”“中国道路”“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等热点话题都曾作为会议主题得到深入研讨。而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复兴”“治国理政”“新境界”“新跨越”“新征程”等具有新时代内涵的关键词成为会议主题。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11月召开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今年“马”专场的主题就定为“百年奋斗历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从会议主题的梳理中可以发现,“与时俱进”始终是“马”专场的最大特色,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指出,一百年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通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要在回归本源中、回溯历史中、回应现实中讲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当年在全国绝对是领先的创举”
一直关注“马”专场的人们或许会发现,15年来,这个专场不仅从未中断,而且会议举办地也从未挪过地方,始终设在AG百家乐官网。
在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王国平教授看来,选择市委党校作为会议举办地,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党校始终牢牢坚持“党校姓党”,在教学科研咨询各项主体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集成优势,不断塑造与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品牌建设。同时,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秘书处也挂靠在市委党校,这样可以汇集各方研究力量,形成互相支持、协同发展,从而共同举办高质量的研讨会。
“15年前,学者中知道‘马专场’这个词的人大概不多;15年之后,不知道这个词的学者大概也不是太多了。”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童世骏教授认为,上海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的最重要口岸,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的最重要阵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方面都产出过非常丰富成果的城市。在这样一个城市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既有很好的条件,也有很大的压力,更有很大的挑战。但是借助于各方力量的支持,得益于市社科届学术年会的平台支撑,通过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凝聚了队伍,展示了成果,扩大了影响,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在社科界学术年会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当年在全国绝对是领先的创举。”作为“马”专场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陈锡喜表示,15年来,“马”专场致力于对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产生大量研究成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提供了学理支撑;它凝聚了上海理论界“五路大军”和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专家,展现了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队伍的壮大。
参会者中年轻人比例高达约80%
学术研究、学科发展,传承是关键。与不少人预想的“白发一片”不同,“马”专场始终保持着对年轻人的强大吸引力。有统计显示,参会者中年轻人比例高达约80%。每次开会,主办方也有意识地把更多发言机会留给年轻人。
《学术月刊》总编辑姜佑福回想起当年参加首届“马”专场的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我当时刚刚从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毕业,到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研究工作。非常荣幸,跟随复旦大学吴晓明老师等人参加了首届马学科专场,盛况空前的情形至今依然历历在目。”在他看来,会议团结和吸引了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最重要的研究机构和最优秀的学者群体参加,并形成了规模大、规格高、主题聚焦、尊重学术、扶持青年等多方面的特色与传统,且一直延续至今。
15年来,“马”专场陪伴和见证了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人才队伍的成长。很多年轻人,正是在参与和贡献于“马”专场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从学生到学者的飞跃。上海交通大学杜玉华教授就是其中一位。“我感受最深的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是一个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工作‘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的重要平台。”有意思的是,杜玉华当年跟随自己的老师陈锡喜参会,后来又带着自己的学生参会。15年间,类似这样“三代同堂”的场景并不少见。正是在这种特殊的“传帮带”中,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血脉得到了传承。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身处这样一个伟大时代,有理由相信,“马”专场将越办越好,在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