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源融合中运行,在优势叠加中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一大秘诀。比如,所有制结构的融合,让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产品投入、财政收入增加作出更大的贡献,私营经济则可在增加就业、丰富民生以及形成创新机制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唯独对经济无能就要被敌人打倒”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立足于根据地经济建设,为改善人民生活、服务革命斗争需要而不断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继而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这一时期,我们党逐渐意识到:战争不但是军事的、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我们不但应该会办政治,会办军事,会办党务,会办文化,我们也应该会办经济。”如果样样能干,唯独对经济无能,那我们就是一批“无用之人”,就要被敌人打倒,就要陷于灭亡。
在根据地斗争中,保障供给是武装斗争的直接需求,财政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财政工作的好坏,固然足以影响经济,但决定财政的是经济,“未有经济无基础而可以解决财政困难的,未有经济不发展而可以使财政充实的”。
随着全面抗战的到来,“让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的机会,用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半封建制度”,随之成为当时“最革命的政策”。反对和阻碍这个政策的施行,无疑是错误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途径和方法,我们逐步建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完整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有资产处于多形态的探索之中。目前,至少存在五种类型:一是资源型资产,二是基础设施与公共产品型资产,三是基金型资产,四是货币型资产,五是企业型资产。其中,经营性资产占比还存在较大的调整、完善空间。
进一步来看,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一是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
在发展速度上,从1978年到2019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9.3%,且避免了大起大落。
在发展规模上,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9年起,我国制造业总产量居世界第一。
二是创立了市场经济新形态。
党的十四大正式宣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纵向和横向的双向突破。
纵向突破表明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横向突破意味着打破了单一的私有制市场经济特别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限制,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成为现实。
三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力推进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着眼于高质量发展,抓住了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从成效上看,不仅体现在当下,更是涉及长远。
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转化为合理可行发展步骤
在百年历史进程中,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经济建设的经验极其丰富,集中表现为“四个注重”:
一是注重契合中国国情。
比如,进入抗日战争阶段,用“减租减息”政策替代“打土豪,分田地”,产生了双重积极效果:一方面,改善人民生活、保障基本民生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没有变;另一方面,面对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做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构筑起包括土地所有者在内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制度设计和政策实施均植根于发展中的中国国情。比如,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生产力多层次、不平衡的现状,选择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结构;经过持续探索,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着眼于经济内外循环畅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等等。
二是注重阶段性发展战略选择。
将目标和任务分解到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现实需要制定方针、政策,是百年经济建设的重要方略。
比如,每五年设定一个发展规划,并以年度计划分步落实,同时与中长期规划相衔接,制定经济发展的规划图、线路图和施工图。
再如,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建设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摒弃西方社会宣传式、声明式远景规划,而注重缜密划分发展阶段、因时而动调整战略目标,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转化为合理可行的发展步骤,激发了人民群众为现代化事业接续奋斗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是注重融合一切发展要素。
在资源融合中运行,在优势叠加中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一大秘诀。
比如,所有制结构的融合,让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产品投入、财政收入增加作出更大的贡献,私营经济则可在增加就业、丰富民生以及形成创新机制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等等。
又如,运行机制的融合,让政府服务与市场推动相互依存、各得其所,产生相得益彰的成效。
再如,内外开放的融合,力促国内开放与国际开放进一步贯通融合。
四是注重趋势上的质量型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和要求。
比如,上世纪50年代,为了快速恢复国民经济,形成了将“快”放在首位的发展战略。应该说,这一阶段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快”与质量型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将“又快又好”调整为“又好又快”,完成了历史性的战略转变。在此基础上,我们党进一步提出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为什么要把创新放在首位?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与可持续性。当然,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但核心在创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作者为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