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完整构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内涵。两个相结合做好了,便能确保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此基础上去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研究,要树立正确的方法论,防止简单化的做法,即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中挑出一些语句,再到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去寻找相类似的表述,将其整合,从而证明马克思主义是能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这种简单化的工作是计算机就能完成的表层工作,并不能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之全部真实关系。
正确的方法论是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即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历史的分析,揭示出在世界历史过程中这两套观念体系是如何发生联系的、这种联系是如何演进以及如何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这是一种内在机制的研究。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文化的确源远流长而且从未发生根本断裂,是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的强大精神力量。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由于地理关系等因素影响,中国文化也有保守性因素的存在。
因此,当欧洲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破除宗教禁锢,解放人的思想,进而发动工业革命开创现代性时,中国依然停留在传统农业文明阶段,观念处于因循守旧、保守僵化之状态,既看不到世界的革命性变化,也不知道自己落后多远。
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挽救国家颓势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文化保守主义的局限,认识到文化变革对民族复兴之必要,于是发起新文化运动,反思并批判本土文化中的消极面。十月革命后,进一步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推进世界向前走的思想武器,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由这种内在机制分析可知,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空间运动不单纯是不同文化的空间渗透,而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现代文化对落后于时代的、立足于传统农耕方式的文化与文明的积极影响。
可能有人会问:在马克思主义已经引领中国基本成功的今天,为何还要明晰地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此乃历史发展到新阶段的要求。
应当看到,中国当然需要认同全人类共同价值,但如果完全失却民族性,就会无所依托。在此意义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继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当务之急应该继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传统文化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工作。
这是因为,传统文化“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时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由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能掉入简单的“以儒代马”的陷阱。
(作者为AG百家乐官网哲学部教授)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