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上海交大125周年校庆,也是爱国奋斗的知识分子典范、交通大学的杰出校友钱学森诞辰110周年。钱学森出生于1911年,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9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留美从事火箭研究,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此后,他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所。新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由此起步。1991年和1999年,他先后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两弹一星功勋”勋章。如今的交大校园里,他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始终在传颂,全体交大人以他为荣耀,汲取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漫步上海交大校园,你可以走在学森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当年他从美国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历经千难万险,威逼利诱都没有挡住他回国的步伐,最终献身祖国的科学与国防事业,他的一句名言令人震憾:“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上海交大校史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张考卷,卷面已经有些泛黄,但上面的分数清晰可见,96。这份试卷的主人,正是1933年在交大读书的钱学森。钱学森1929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钱学森在交大成绩优异,各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获得免交学费的奖励。1932年就在钱学森身边发生了“一二八”战争,使钱学森认为:中国要战胜日寇,只有军人的英勇是不够的,还要有敢于抗争的国民政府和现代化的武器,特别是强大的空军!于是,他特别专注于阅读航空工程的书籍,他的志向从设计火车头逐渐转向发展航空事业。
在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你可以了解他为祖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奠定基础开始走过的一生,他掷地有声地说:“外国人能干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干!”面对中国能否研发导弹的疑问,钱学森的话语,使中央下了决心。《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已经成为交大徐家汇校区钱学森图书馆玻璃橱窗里泛黄的手稿,然而从这份手稿起步的中国航天事业却正如日中天。从“两弹一星”起步的中国航天事业,如今已经实现了“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的对接,实现了嫦娥工程探月,开启了萤火一号的火星探测……站在钱学森和老一辈科学家的肩膀上,中国人得以仰望头顶那片更加辽阔的星空。
在交大113周年校庆时,学校授予他的“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钱学森欣然接受母校的荣誉,并派其子钱永刚出席颁奖典礼,发表获奖感言,感谢母校的情意。钱学森对上海交通大学的人才培养分外关注。他一直思考着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的问题。2005年7月29日,病榻上的钱学森向温家宝总理坦诚建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为此,他深刻反思现行的教育制度:“现在的学生对知识没有兴趣,老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到什么程度,这样的教育是不行的,教材不是主要的,主要是教师。” “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科技创新人才?”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人才培养的方向标。
党和国家对把一生奉献给了祖国航天事业的钱学森特别关心。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胡锦涛,每一届国家领导人都曾亲切看望过钱学森。他是中华大地上的丰碑,我们一定要将钱学森精神发扬光大,站在中华民族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满怀信心开启新的百年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

(作者系第10期行政机关处长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