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是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环节、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重要承载。我们要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落实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强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把握 “十四五”制造业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善于“危中寻机”,抓住新兴产业培育、产业链“补短板”、国内市场拓展等机遇,构建“3+6”新的重点产业发展体系。
一是聚焦发展3大产业。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三大产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旗帜”,集中精锐力量,落实好三个“上海方案”,从规模上实现倍增,从质量上实现突破。
二是着力打造6大集群。以制造业为基底,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精品钢材、成套设备、生物医药等原有六个传统重点行业的基础上,加强继承、延续和提升,融合拓展相关服务业态,打造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等新的六大支柱产业。
三是优化上海产业布局。根据上海市产业地图,形成“一极、三带”的全市产业总体布局。以临港新片区为“十四五”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增长极,打造“7+5+4”的产业体系。在浦东、宝山、崇明打造沿江产业带,重点突出大国重器,承担国家战略,布局高端芯片、大飞机、船舶海工等战略领域。在金山、奉贤打造沿湾产业带,重点突出增量空间,发挥土地空间优势,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成为产业“增量区”。 在嘉定、青浦、松江、闵行打造沪西产业带,重点突出区域协同,推动区域之间的联动发展,强化长三角产业协作。
(作者系第100期市机关处级领导职务公务员任职培训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