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至17日,我们第8期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赴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开展现场学习。在4天不到的时间里,我们赴红军广场、金寨革命博物馆瞻仰了革命先烈们的伟大事迹,在课堂里聆听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程,在旧址上回顾了豫东南道等苏维埃政权的艰苦创业岁月,在红歌缭绕中重走了工农红军的漫漫征途。一路来,我所学、所得、所思、所感很多,总结下来主要是三个方面的体会:
伟大斗争的道路永远充满曲折。金寨县是著名的“红军摇篮、将军故乡”,作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在这里先后组建了12支红军主力队伍,走出了59位开国将军。根据地建立后,先后经历5次大规模反围剿斗争,也发生过错误的“肃反”扩大化运动,但仍为党的事业和革命军队保存了重要力量。主力红军突围转移后,军民同心坚守,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斗争,让革命红旗在大别山始终屹立不倒。在当下,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任务,而我们面临的是外部政治经济文化的多重压力和内部深化改革迫切需求,两个“一百年”的目标绝不是轻轻松松可以实现的。这就需要我们共产党人继续传承发扬“大别山精神”,坚贞忠诚、甘于奉献、不怕牺牲,为实现共同的理想而不懈奋斗。
人民群众是伟大事业的力量源泉。在学习过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金寨的两个“10万人”。革命时期,先后10万人参军作战,其中绝大多数为国捐躯,最终实现了新中国的解放;建设时期,为修建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又有10万人举家搬迁,为一举解决当地防洪、灌溉、电力等问题做出了重要的牺牲,成就了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大壮举。鄂豫皖根据地成功的原因,就是建立了血肉相连的党群、军民关系,第五次反围剿斗争面临困难时,鄂豫皖省委曾深刻反思“生死存亡只有在一个问题上来决断,即是对群众的关系”。在现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更要牢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一切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金寨干部群众不断传承发扬革命精神。如今,金寨正在全力打赢脱贫致富攻坚战,贫困人口已从三年前的13万余人减少到2018年底1.6万人,到今年底剩余4个行政村也将全部脱贫。扶贫政策方面,在省内率先开展异地搬迁试点,实现宅基地置换以及移民、贫困户、危房改造等补贴政策的叠加;产业发展方面,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茶叶等特色产业,集中力量发展光伏、生物质发电等绿色产业,不断发掘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资源,营造良好环境;干部队伍方面,广大结对帮扶扶贫干部甘于奉献,不达任务坚决不撤岗。金寨县在极其有限的财力物力下,一方面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让群众生活真正得到保障,作为上海的干部,不仅要学习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更要学习他们踏实进取的工作方法。
“将军行,去远方,绿野茫茫”,将军们已渐渐离我们远去,但他们在伟大斗争中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无尽力量。“唯将衷情化瞩望”,在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里,我们将与金寨相互守望、携手同行。(作者系第8期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