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上海》结合历史档案,真实还原了中国共产党在1949-1950年解放上海、接管上海、稳定上海的整个过程。书名用了一个“战”字,可谓简练适当、恰如其分。如果说解放上海,真刀真枪地从国民党手中拿下上海是一场艰难险阻的有形战役,那么接管上海,维持和确保上海经济社会的全面稳定,则是一场更大更难的猛烈战役。特别是打击投机倒把、稳定金融秩序,闯关夺隘、步步惊心,所以毛主席才说“平抑物价、统一财经,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在我看来,“战上海”的内在蕴意不仅是攻城拔寨之战,也是社会稳定之战。归根结底,它是民心向背之战。
上海之战,意义非凡。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打得好”“进得好”“管得好”,与我们党的精神品质息息相关,因为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决定着走向哪里和走多远。纵观整个历程,我想有三种精神力量值得我们汲取和铭记。
一是不惮困危、一往无前的战斗力。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重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武力解放,还是接管重整,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层层险阻。但是我们党精心谋划,尽锐出战,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就使上海从全国援助物资转化到全面恢复生产经营。革命与建设从来都不是坦途一片,而是荆棘遍布。从淞沪战役到“银元之战”,从扫荡盗匪到改造旧人,从稳定税收到突破封锁……一系列举措,迅速有力、有的放矢。尽管偶有曲折,但是经过不断地调适和探索,最终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我们党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坚定信心,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革命斗志,真正实现了上海的“而今迈步从头越”。
二是作风优良、可亲可敬的感召力。在解放和建设上海的过程中,我们党所体现出来的种种精神品质让人深为感佩。进入上海前,我们党首先把政策教育和纪律教育摆在首位,让解放军战士们反复学习入城纪律。进入上海后,解放军战士们严于律己,不入户、不扰民,其坚毅的行为定力、自律的精神状态、良好的形象风貌,仿若一面明镜,与国民党军队形成了鲜明的映照和对比,有如云泥之别。在与民族工商业的企业家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党本着诚待谦处、至诚至信的态度,以“真心换真情”,为企业家们打消了疑虑,为迅速恢复生产奠定了基础。高尚的道德情操、严明的纪律作风关系到我们党的形象与威信,关系到我们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正是这种良好的作风涵养了我们的党员干部们大公无私、可亲可敬、襟怀坦白的品质品格,才使得我们党真正的立足上海、扎根上海。
三是依靠群众、一心为民的凝聚力。“战上海”不仅仅是解放和进入一座城,更是走进和赢得万人心。在整个“战上海”的过程中,我们党把紧紧依靠民众、汇聚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的着力点,积极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大力发动群众,有效利用原有各行各业的人才,广泛凝聚起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并把种种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正是这些优势的全面形成和治理效能的有效发挥,抒写了解放上海的壮丽篇章。在接管上海的过程中,我们党迅速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民生工作上来,从群众的立场出发、为群众的利益考虑,通过种种举措解决民众的生活问题,进一步凝聚民心、激发民力,赢得了人民的信任支持,有效夯实了政治基础。各项工作每进一步,民心民望就增进一步。这也充分说明了人民性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属性。正是在我们党的坚强领导与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下,才真正地迎来了一个健康繁荣的新上海。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抚今追昔,上海从解放时的筚路蓝缕到如今的翻天覆地,从当时的百业凋敝到如今的稳定繁荣,不禁让人感慨。无论是回首过往,还是展望未来,我们都应当勿忘昨天的苦难与辉煌,牢记今日的使命与担当,时刻赓续解放上海时的伟大精神,立足岗位,拼搏进取,实干力行,为建设上海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系第4期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进修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