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刘统教授的力作《战上海》,用宏大篇幅真实再现了1949年5月至1950年5月,上海从解放到胜利重建的全过程。透过70年前的那些风风雨雨,我深深感受到解放旧上海之不易,建设新上海之不易,更觉革命前辈们留下的“战上海”精神之宝贵。其中,有三种精神最令我动容和难忘。
一是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整部《战上海》始终在回应一个问题:缺少城市管理经验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迅速稳定局面,恢复上海生机、保卫上海安全?作者给出的回答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在艰苦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始终不忘初心,心怀群众、依靠群众,因而很快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大力支持。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解放军是人民的队伍,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因为此,陈毅在解放上海第一天就下了死命令,绝对不许解放军进民宅休息,而是露宿街头,为人民站岗放哨,展现出了与国民党军队截然相反的亲民、爱民作风。其后,面对全市存煤5000吨、粮食储备4000万斤,只够500万市民使用半个月的危机,纵使解放军手中的物资也很匮乏,还是急人民之所急,迅速报请中央从东北、华北等解放区,尽可能调运群众所急需的大米、白面和煤炭,用火车源源不断运送到上海,并采取平价救济方式,确保人人有饭吃、生活有着落。正是这些一心为民的善举,一步步征服了上海民众的心。诚如刘统教授在书中所坦言的:“共产党的本质是为广大人民利益而奋斗的。投身革命的共产党员都抱定了这个宗旨,忠于这个信仰。他们能够流血牺牲打天下,为了上海的解放和新生,更加忘我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符合人民利益,受人民拥护的……时刻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才能具有威望和号召力,才能无往不胜,所向披靡。”
二是勇于创新的变革精神。1949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振聋发聩地表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解放后的上海,就是中国共产党接管后面临的第一个建设难题。当时,共产党人在城市管理和经济运行方面普遍缺乏经验,又不能一味照搬外国租界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管理办法,一切都必须在实践中摸索前行,这就对接管大上海的干部队伍提出了极高要求:既要意志坚定,又必须勇于创新。在《战上海》中,无论是“银元之战”“米棉之战”,还是扫荡盗匪、改造旧人,大刀阔斧的破旧立新无不贯穿始终。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就是解放初期上海匪盗猖獗,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旧向新过渡期的户籍管理混乱。鉴于旧上海的居民和户口管理,依靠的是区公所到保甲的体系,已不适用于解放后的上海,接管上海的共产党人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并参考战争时期“支部建在连上”的做法,尝试重建上海市区基层管理组织,每个区下设办事处,办事处下设居民小组,其下又设家属委员会或里弄小组,以此迅速建立起了新的户口管理体系。这套新体系,确保了上海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都是全国管理最严密、最规范的地区,它使犯罪分子彻底失去了存活空间,作案率大幅下降,真正实现了上海的社会稳定,并作为新中国城市管理的重要创新成果,迅速推广至全国,沿用至今。《战上海》中再现的这种立足实际、勇于创新的变革精神,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十分切合时代的迫切需要,很值得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认真学习和弘扬。
三是服务全国的大局意识。共产党人在“战上海”的过程中,还有一点令人印象深刻,那就是立足上海、服务全国的大局意识。比如,书中提到解放初期,中央财政面临严峻考验,发布了《关于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决定》。尽管当时上海财政也很困难,但毅然决然积极响应,带头承担最多的公债认购,并采取种种举措鼓励市民踊跃购买,在关键时刻为国家大规模基本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这种大局意识无疑也是今天的上海需要很好加以传承的,因为现在的上海也处在服务全国的新大局之中。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对上海提出了五方面工作要求,其中第一条就是“更好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服务”,并特别强调“做好上海工作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在服务全国中发展上海”。事实上,多年的实践经验也表明,上海的建设与发展“绝不可能独善其身”,只有立足上海,放眼全国,在积极服务全国、服务大局中,才能获得自身更好的发展机遇,培育和构筑出新的战略优势,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作者系第71期正处级干部轮训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