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四明山是全国十九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四明山精神诞生于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继承发展于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巍巍四明山,红色基因传承,处处传颂的英雄事迹一次又一次打动我们。
四明山精神是不畏艰险,敢于在最困难的环境中打开局面。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党中央、毛主席毅然决定布局浙东,中共上海浦东地下党领导的抗日武装800余人南渡杭州湾,成为建立四明山根据地的骨干力量。四明山地理环境并不占优势,但四明山的革命先辈们硬是领导和依靠人民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打出了一片红色天地。追昔抚今,面对今天上海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新使命新责任,上海的干部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变不可能为可能的革命精神,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挖掘潜在资源,善于“无中生有”、“借势发力”、“点石成金”。
四明山精神是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2003年,习近平同志考察四明山革命老区时说:“没有老区人民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就不可能有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就不会有今天的社会主义事业。我们绝不能忘记历史,绝不能忘记老区人民,绝不能忘记老区的开发建设。”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四明山走出了一条党建为引领、群众为主体、共建共享的乡村发展之路,当年的“浙东延安”梁弄镇发展成为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的样板镇。在四明湖畔,在四明山中,一路环境优美、欣欣向荣,漫山遍野的茶叶、樱桃、毛竹、红枫等经济作物把四明山装点得五彩缤纷,村民利用自然优势开设农家乐,把美丽乡村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四明山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合。习近平总书记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四明深处的大岚镇柿林村,沈氏大家族在此繁衍生息600余年,沈氏宗祠内 “耕读传家,忠孝为本” 的传统家训教育了一代代柿林人。柿林人同样有着忠于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家国情怀,80年前,小山村孕育了四明山第一党支部,丹山赤水间涌现出20多位革命烈士。今天我们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仍然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中汲取养分、滋养心灵。
桐花万里丹山路,暮春时节上四明。作为上海的青年干部,我们感悟四明山精神,就是要始终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居安思危、知危图安,增强斗争精神,练就斗争本领,始终把“四个放在”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点,努力创造新的不凡业绩,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作者系第57期中青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