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深学细悟 >> 美文 >> 正文

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彰显生态基建的担当作为

日期:2025-11-18 作者:黄海华 来源:网上投稿 浏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系统研读与深入交流,特别是结合自身从事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我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与实践要求有了更深切的体悟。

一、深化理论认识,以更高站位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著作选读》提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二、锚定目标任务,以更实工作举措推动生态基建高质量发展

从生态环境局角度出发,在大的生态环境发展方向、战略确定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并坚决付诸行动。具体到我们每一个生态环境人,就是扎实推进手上的项目,保质保量完成目标任务,从而造福于民。从我分管的基建条线来说,今年重点围绕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涉及浦东新区配合事项、市重大工程任务、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局重点工作等各项任务抓紧推进。

一是着力提升生态空间品质。大力推进“一横一纵”骨干河道建设、骨干河道断点打通以及年度67条段镇级河道建设。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5座环上公园总体进度达75%。积极推进“五环”建设,浦东“五环”水脉紧扣“存量提质增效”与“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推动滨水区域从传统经济驱动向以人民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转型,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引擎,让滨水空间成为市民尤其是年轻人活力汇聚的美好家园。二是持续彰显生态宜居特质。 按照区“1+6”应急指挥体系建设要求,牵头开展区生态环境应急指挥体系、防汛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加快南部排水设施问题整治,迎薰路雨水泵站、听潮雨污水管网改造二期稳步推进,康桥雨水系统提标项目开工,康桥路雨水泵站试运行。推进北横河泵闸、杨思水闸、三甲港水闸等沿江沿海口门施工,加快构建防洪除涝总体格局。三是不断激发生态基建动能。坚持“为民、利民、惠民”服务宗旨,高水准推进民生工程项目建设,确保重大工程实事项目建设任务优质高效完成;高质量化解涉民矛盾,聚焦市民反映诉求强烈的问题,做到不推诿、不抱怨,确保及时率和办结率;高标准文明施工,严格执行市、区重大工程实事项目文明施工各项规定。以创建文明(示范)工地为引领,加强现场检查,努力把施工对群众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打造高品质重大项目民生工程。

三、压实责任链条,以更严基调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远

一是调查研究要“脚沾泥”,力戒形式主义。中央明确要求“改进调查研究,切忌走过场”。在基建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扎进现场,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向基层干部请教破题之策,绝不能用会议纪要代替实地协调,用报表数据掩盖真问题。如,在环上公园改造过程中,每个项目方案阶段均注重区镇联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通过市区与乡镇之间的紧密协调合作,通过专题座谈、问卷调查、网络征询等多种方式,了解居民公众实际需求和环境期许,做到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有针对性地完善设计方案,更好地为公众提供优质生态空间。二是调研不能只去“样板间”,更要直面“矛盾窝”。在世博水环建设过程中,秉承全过程“开门”做水环理念,但鉴于水环工程规模体量大、公众关注度高等特点,施工过程中仍会收到较多民声诉求,这就要求我们思想上首先要高度重视,担负起牵头负责,快速响应、主动跨前、立即处置。总体来说就是,除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外,我们下一步要重点突出“问刺于民”,亦即直面群众提出的质疑和问题,听取人民群众对工作成效的评判意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批评与监督。三是项目建设要“算清账”,杜绝面子工程。中央强调要“厉行勤俭节约”。生态基建项目不是“形象橱窗”,而是民生答卷。环上公园建设和水环工程建设,都要立足项目实践,时刻警惕“重景观、轻功能”倾向,以点带面,通过文体旅商等多功能叠加,从单一“绿道工程”向“整体空间设计”转型升级,提出约束性与引导性指标,探索滨水空间建设新模式,实现全要素一体化协同发展。既要展现艺术性,更需控制成本、保障安全,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让项目既有“颜值”,更有“价值”。

宏伟蓝图指引方向,实干担当成就未来。必须深刻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把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作者系第68期中青班学员)

(责编:王守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