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一精辟论断,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深刻揭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本质属性和战略地位。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对于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党员干部而言,扎实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最直接、最现实的检验。
一、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理论逻辑: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表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构成,直接关系“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根本性问题。倘若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旁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就难以获得稳固的思想根基和强大的精神支撑,甚至可能因方向偏差而导致全局性失误。
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苏联解体、苏共垮台,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和失守是重要根源。历史的教训警示我们,意识形态阵地一旦失守,其他阵地往往也难以固守。汲取历史智慧,保持政治清醒,要求我们必须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坚决维护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安全。
现实挑战: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历来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兵家必争之地”。当前,有四个方面的风险点需要高度警惕:一是美西方国家渗透破坏加剧。2023年9月,美国《新闻周刊》用三张荒唐的“空镜”图把上海说成“鬼城”,并借机抛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评价,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二是错误言论滋扰搅局增多。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频繁蹭热点、炒冷饭。三是经济社会问题联动传导频繁。有的自媒体炒作“外资撤离”“企业关停”,制造恐慌情绪;有的利用突发公共事件放大不满情绪;还有的通过渲染所谓的“贫富分化”“阶层固化”鼓噪仇富仇权。四是新技术带来的隐忧隐患凸显。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正在深刻影响网络攻防态势,特别是算法推荐、深度伪造、社交机器人带来潜在的意识形态风险,必须严格加以防范。
二、坚决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要打赢意识形态阵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两个维护”是我们最强大的武器和最根本的遵循。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就是我们判断一切思想舆论是非曲直的根本标准。凡是符合的,就要坚决拥护、大力宣传;凡是不符合的,就要高度警惕、坚决抵制。这种维护,必须体现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上。具体而言,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按照“明责任、重研判、强管理、善斗争”要求,坚决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明责任”,即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压实各级党委主体责任,明确涉事责任部门或地区是舆情处置第一责任人。舆情处置应当与实体处置工作同步开展。
“重研判”,即提升风险洞察与预警能力。 把握舆情热度、舆论态度、风险烈度,提高对风险隐患的预警、预判、预防能力,特别要密切关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阻断其“势”、精准挖断其“根”,坚决避免点状问题连线成片、一般问题转化升级。
“强管理”,即守好管住各类意识形态阵地。 我们的阵地意识和管理能力都必须强起来,意识形态和舆论引导工作培训还要继续往深里做。
“善斗争”,即提升舆论引导与思想斗争本领。 要敢于旗帜鲜明亮态度,对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勇于进行坚决斗争;对各种错误思潮和歪理邪说,敢于进行辨析批驳;对一般性争论和模糊认识,要善于进行引导澄清。还要不断创新方法手段,把“我们想讲的”变成“群众想听的”,让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主张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全局、责任重于泰山。我将以此次学习为新起点,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切实扛起意识形态工作这一沉甸甸的政治责任,以实际行动,为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系第68期中青班学员)
(责编:王守拙)